漳州古城经过修缮加固后大变样!魅力值爆表
又是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
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浓厚的文化底蕴
承载着几代人挥之不去又历久弥新的记忆
经过修缮,漳州古城脱胎换骨
古色古香的红砖骑楼焕发着别样生机
燕尾脊、闽南红、漳州味
古城愈发富有生命力,魅力值简直爆表
徜徉于古城的石板路上
和熙攘的人群擦身而过
神情闲适,带着那熟悉的腔调
唯此处岁月静好,人生依旧
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
一砖一瓦更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漳州古城,位于“海滨邹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古城是漳州最有价值的核心区,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是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五大特色非常鲜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先后有《台湾往事》、《云水谣》、《海峡》、《剧场》等一批影视剧把漳州古城作为重要取景地,到历史街区取景拍摄。“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其最佳概括。
漳州古城文物古迹众多,现有文庙大成殿、明代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庙)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处以及府衙旧址、侍王府、东西桥亭及宋濠等14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世界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以及杨骚故居、徐氏家庙、小姐楼、番仔楼(小洋楼)、教堂和侨村等古街特色建筑,完整地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等三大类古民居建筑。古城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八宝印泥等7项,占全市约一半,也是民俗用品和传统曲艺芗剧(歌仔戏)、锦歌、灯谜、庙会等民间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
漳州古城内历史人文气息浓厚,自唐代建城以来曾留下众多名人足迹。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非常重视教育,“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创宾贤斋广泛邀请名人学士到此讲学;郑成功、黄道周曾到漳州府文庙祭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曾捐款重修文庙;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曾撰写《漳州府进士题名录》;康有为书并撰文“重修漳州学宫碑”现还完整保存于文庙偏厅。此外,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毛泽东等人在中山公园仰文楼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著名诗人、作家杨骚,与林语堂、许地山并称漳州现代文坛三大家,被誉为“抗战诗星”,其故居位于香港路二巷7号;台湾抗日名人简大狮(原名简忠浩),起兵失败后于1899年前后到漳州避难,在简氏侨馆被清兵捕获送日寇后遭杀害,简氏侨馆因简大狮曾在此地避难而成为具有重要纪念意义与涉台意义的建筑;知名学者叶道渊,早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历任集美高级农林学校校长、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林学系教授兼主任,以专家身份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和参议员,其故居位于振成巷,是一座具有德国式建筑风格的老别墅;清代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被称为“公车上书第一人”,其故居也位于振成巷。
自2001年始,漳州市、区两级政府摒弃了“拆旧建新”和“拆旧建假”的旧城改造模式,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的名城保护原则,按照“点、线、面逐步深入”的先后顺序实施了香港路历史街区北段片区修缮工程、台湾路西段沿街立面整治工程、台湾路历史街区(府埕片、文庙片)维修整治工程、芳华南路历史街区修缮整治工程,使历史街区环境面貌得到巨大改善。特别是香港路、台湾路等老街区重焕往日风采,再现富有闽南特色的建筑风韵,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2010年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近年来,先后有《台湾往事》、《云水谣》、《海峡》、《剧场》等一批影视剧把漳州古城作为重要取景地,到历史街区取景拍摄。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人们以此触摸时代的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愈加重视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和修缮。而建筑加固技术也在这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现存的各种建(构)筑物的总面积至少在100亿平米以上,其中包括大量老旧建筑及存在设计问题的新建筑物。在此背景下,建筑加固工程已迎来快速发展周期。
建筑加固,顾名思义就是加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历史公共建筑需要通过现有的加固改造技术,帮助老旧建筑消除结构安全隐患,适当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度及抗震能力,改善既有建筑的平面功能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及生活需求,使既有建筑焕然一新、重获“新生”。
- 上一篇: 桥梁检测的方法与要点
- 下一篇: 建筑加固防灾 隔震技术的过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