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防水堵漏、化学灌浆、加固改造和裂缝控制技术研讨会开幕 标准化之路势在必行
4月18日,中国·重庆第五届防水堵漏、化学灌浆、加固改造和裂缝控制技术研讨会在重庆开幕。众多行业专家聚集一堂,分享防渗灌浆行业最新动态,研讨精品工程施工工艺和材料性能。此次,研讨会邀请公路、隧道、地下工程、水利等多位专家跨界交流,助力建筑行业防水事业发展走上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道路,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
此次会议特邀请行业1名院士、近20余名防水行业顶级专家到会做精彩演讲,内容涵盖城市综合管廊的防水材料及设计、城市地铁的防水维修、挤密式灌浆工艺等防水灌浆工艺和材料领域,同时展出优秀企业材料及设备,搭建优质交流研讨平台。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主任委员高延继教授指出,为了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中国的标准化道路势在必行。我们既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也要提高技术的保证度对标准的影响。建筑渗漏率高居不下,与中国业界现状有关。高教授举例日本企业防水厚度可以做到3.8mm,而中国企业的防水厚度仅为1mm。总参工程兵科研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地下工程防水规范主编冀文政教授表示,国外有些国家十分重视地下防水工程,资金投入约占工程总额6%,而国内业界防水投入仅占工程总额的1-2%。
住建部《201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修订及相关工作计划》中强调,加快工程建设标准改革步伐,切实树立标准权威,尤其强调促进建筑门窗、防水工程、装饰装修等几个工程项目标准确立。防水防渗工程标准化之路,既是市场的需求所致,也需要防水工程界人士在技术不断专研并树立正确的施工理念。
国内防渗灌浆现状堪忧
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以及施工技术和材料等限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业界存在“十隧九漏”,屋面渗漏率95%等现象。渗漏,尤其是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的渗漏,甚至被称作建筑的“癌症”,会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一系列问题,损伤建筑结构,引发建筑形态改变,危害建筑安全。“建筑地下防水对于建筑安全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建筑结构。”这是一个曾被建筑工程领域奉行多年的信条。
重庆市建筑灌浆防渗技术协会副会长杜天刚对屋面渗漏导致的困扰深有体会,楼上邻居厕卫渗漏,曾让他打伞上厕所,苦不堪言。杜天刚表示,防水市场比较混乱,第一,防水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因防水入门门槛低,缺乏资质的施工技术难保防水质量。第二,目前重庆市场而言,材料市场混乱,市场上至少还有两种材料是国家禁止使用的材料,而有些施工方为了利润,使用过期材料或者廉价材料,防水年限如何保障?第三,工程界有资质的防水公司不多,多是挂靠承包,项目经过层层转包,到了防水工程环节时,费用低廉,也很难保障品质。
解放军后勤工学院教授何国杰表示,重庆市场目前而言,缺乏一定的底线,体现为报价混乱,恶意低价的承包商除了以次充好如何盈利?工程质量如何保障?他举例竞标某一项目时,有单位为了承揽工程,报价居然能低至市场价的一半。因此,市场规范和整顿也是迫在眉睫。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总工程师张勇说,中国目前有防水资质一级、二级的施工单位不足一千家。材料商多,专业防水施工队伍少,因此,防水防渗工程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国务院在2015年推行中国标准化改革,住建部也在逐渐落实这一政策,这为树立权威、产品提升起到把关作用,也是未来防水市场发展的方向。
如何降低工程渗漏率
山东大学教授博导李利平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使用激发极化法探测含导水构造,并引进设备TBM安全高效穿越,辅助以相应的高效材料。他和团队以丰富的成功案例表明,使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外,理论上需要研讨灾害灾变演化机理,因地制宜,就有效控制隧道渗水,争取改变“十隧九漏”的现状。
上海隧道轨道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朱祖熹教授提出,地下工程渗水,既有对基坑渗漏治理尚欠重视,有效手段不够,同时对聚氨酯、环氧、丙烯酸盐等化学注浆材料的认识不足。因此,防水工程的推进还需要更多人士在摸索中前行。
培养职业防渗灌浆人才也是大势所趋。总参工程兵科研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地下工程防水规范主编冀文政教授称,现场调查是前提,设计是核心,材料是基础,施工是关键,而“三分材料,七分施工”,如何提升一线施工人员的技术是重点环节。因此,冀教授认为,培养职业的防水工、提升其操作水平不可忽略。上海隧道轨道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朱祖熹教授认为,业界目前存在这些错误观念,“搞防水的只需讲防水混凝土;搞结构的才讲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只有腐蚀性底层,严寒地区混凝土才需要做耐久性设计……”因此,防渗灌浆防水行业的需要更多既懂得防水又懂得结构的综合性人才。
“为民造福、滴水不漏是我们的追求。” 重庆市建筑灌浆防渗技术协会会长蒋树屏致辞表示,建设安全、牢靠的基础设施是大家的责任,希望参会人员可以分享好的经验、共享新技术新材料。
此次会议由重庆市建筑灌浆防渗技术协会主办,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十八土鑫诚灌浆防水工程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协、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中铁二院等交通设计领域相关单位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众多建筑企业的一线工人参加了会议。
- 上一篇: 体外预应力加固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的应用
- 下一篇: 房屋出现哪些情况我们需要进行房屋加固